成语是语言的“活化石”,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故事,语有出处,典有深意,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实有不少成语典故就发生在我们常州,其中诸如寸草春晖、山中宰相、季札挂件,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竟然都是“常州籍”。 金坛茅山历史悠久,素有“江东福地”美誉,南朝梁时陶弘景曾隐居此地长达45年之久,时至今日,在这里还有个耳熟能详的传说,成语“山中宰相”就出自于此。 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会长 莫彭龄:“山中宰相” 它的发生地就在金坛的茅山,现在茅山那个地方还有陶弘景的遗迹,陶弘景、梁武帝叫他做官他不愿意,婉言谢绝了,他隐居在金坛的茅山几十年,尽管隐居在那个地方,但是梁武帝还经常去请教他,最后他就在那个地方设了个咨询处一样的,所以把他称为“山中宰相”,他不是宰相,但是有事情梁武帝还去请教他。 现任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会长的莫彭龄退休前是常州工学院的汉语言文学教授,潜心研究成语30多年,2019年他发起成立“常州成语课题组”,启动了对常州成语的研究。 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会长 莫彭龄:有一条成语叫“寸草寸晖”,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写的时候就是在我们溧阳,下面的说明就是在溧阳写的这首诗“迎母溧上作”就是在溧阳写的,这首诗由此产生的这条成语发生在常州的成语故事,我们把这一类的称为常州成语。 经过近两年的梳理,目前课题组已经统计出数十条“常州成语”,除了典故发生在常州,莫彭龄表示,成语的主人公为常州人的,也可以称为“常州成语”。 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会长 莫彭龄:比如说“季札挂剑”也很有名,尽管发生地不在我们常州,挂剑不在我们常州,但是季札是我们常州的人文始祖。 在成语文化的研究和普及中,莫彭龄曾先后出版了《汉语成语与汉文化》、《成语联想教学法初探》等书籍,并参与编辑了《成语密码》以及“成语文化丛书”等一系列科研成果,除此了潜心研究成语文化,莫彭龄所在的成语文化研究会还通过探寻“成语育人”的新路径,在我市创建了一批成语文化实践基地。 新北区百草园小学 张华琴:这边是学生平时表演成语剧目的小舞台,这是我们的校本教材,成语故事馆的周围都是我们学生的一些作品,这些作品有成语插画,有关于成语的书法作品,还有一些和成语有关的故事人物,墙上布置了很多和成语有关的经典故事,这样学生走进成语故事馆就能感受到成语对他们的浸润,让他们在日常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走进新北区百草园小学,在这里孩子们读成语故事、演成语课本剧、说成语相声。学校通过对校园环境进行主题化、分区域、系列化的整体设计,突出成语文化的特征,让校园处处充满学习成语的资源。 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会长 莫彭龄:像奔牛高级中学,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还有新北区的百草园小学,校园文化就是以成语文化来打造的。 莫彭龄表示,成语文化的研究主要包含了理论、教学、应用和比较研究四个方面,成语既是我们耳边的故事、口间的历史,也是文化浓缩的精华、流淌的记忆,在成语典故里寻找常州味道,深入挖掘地方成语文化资源,才能进一步擦亮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会长 莫彭龄:对增强我们常州的地方文化,认同感、自豪感还是很有好处的,而且常州的一些成语故事,也是比较精彩的部分,如果让我们的学生、市民都了解,这对于增加文化自信,都非常有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