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回忆一下自己在育儿过程中或是曾经的童年经历里是否有过以下状况: 送幼儿园的孩子去上课,结果孩子就是死活不去,哭闹着非要回家不去学校,无论你怎么哄怎么安抚都没用; 正在跟孩子逛街,突然他看上一个玩具飞机闹着要你买,你想起来家里同类型的玩具有很多也不想一味惯着孩,所以就不允许他买,结果孩子好话不听开始在地上打滚哭闹,不买就不回家; 教孩子写家庭作业,但是孩子仿佛故意在气你的样子,明明非常简单的加减法就是学不会,你耐心的教了无数遍他还是算错,搞得你忍不住想揍他; 如此种种是不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你都是怎样做的呢? 我想已经有很多父母开始攥紧拳头了。 其实大多数父母都是非常疼爱孩子的,希望能给孩子一个美好幸福的童年,但是我们无法保证自己在处理一些棘手问题时还能拥有温和的态度,每当孩子惹到自己时,我们总是控制不住的大声吼叫或是出手打孩子,事后再后悔莫及。 这其实不代表你是个不合格的父母,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到底是什么在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呢? 当我们感到压力或是发现和子女的关系触及到过去没有解决的问题时,思维可能会产生停顿,不再灵敏,这种不灵敏会带我们进入一个不同的状态并直接导致思维不清晰,削弱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维系。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低模式进程”。 当你进入了低模式,也就意味着你进入了失控状态,你将被恐惧、悲伤或是愤怒的情绪淹没,很难保持一个养育者和孩子之间充满温情的关系。 我们都不喜欢自己的失控模式,但如果不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将会不断的陷入失控状态,而反思的第一步就是先进行自我了解,这可以大大降低我们进入失控状态的几率。 举个例子,你正在和3岁的孩子开心的玩着游戏,但是一会你还有个重要的会议所以必须尽快结束和孩子的游戏,可是孩子并不想结束,这时他可能会哭闹,而你考虑到自己快要迟到了,语气也变得急促甚至有些责备,无视孩子的眼泪开始了责骂。 其实你并不是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责骂,而是你自身的问题,你发现自己要迟到进而关联到一些过去遗留下来的事情,那些事情使你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进行界定。可能小时候你的妈妈没有能力满足你的要求,你不仅没能得到母亲的关爱反倒要照顾母亲的情绪从而放弃自己的需求。现在你被激怒了,原因就是孩子没能为了你的会议放弃自己想做的事。 当我们自己身上有未被妥善处理的问题时,我们就很容易用自己的举动给孩子造成恐惧和困惑。 如果父母能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进行自我反思,那与孩子之间产生的这些裂隙就能得到一定的修复,可如果父母意识不到并频繁地在无意识状态下采取失控行为,那将给孩子造成莫名的恐惧甚至影响到孩子日后的行为模式。 其实要摆脱失控状态,我们除了要自我了解外,还需要自我接纳,要思考过去的这些经历对你的人生和人际关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先别急着指责自己,要尊重你当下的情绪和感受,因为创伤的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 如果你有一个可靠的、能够支持你的倾诉对象,那么可以选择与对方进行一些成人通话或对话,做一下心理疏导,如果没有,也可以选择写日记的形式来进行自我疏导。 总之,不要因为害怕自己的情绪而选择逃避,你可以掌控它们,也可以与它们和谐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