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一天天变冷 人们的活动也随着寒冷的临近 而越来越少 相反,一些“喜冷”的病菌 却一天天活跃起来 再加上昼夜温差大 各类呼吸道传染病、皮肤病 肠道传染病等秋冬常见疾病应运而生
秋季气候多变,同时由于夏季人体消耗较大,造成免疫力下降,病原体乘虚而入,其中常见的是以感冒为代表的呼吸道疾病。感冒发生的概率,不仅与一天中的平均气温有关系,更与一天中的日温差关系更大。 入秋后,各地的日温差都很大(所谓的“中午开空调,晚上盖被絮”),午后的对流天气,以及大范围的冷空气活动,都会造成气温骤降。这种气温骤降,就是秋季感冒的主要诱因。 建议: 要积极做好预防措施。预防感冒,在平时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多穿衣服。感冒后出现咳嗽、痰多、鼻塞、流涕等,可用药物治疗。
你躲得过感冒,也躲不过秋燥。进入秋季,气候变得干燥,容易造成津液缺乏、损阴伤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秋燥”。 一般来讲,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湿度是40%~60%,而秋天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少,相对湿度也随之下降。当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40%时,人就开始感觉干燥和不舒服。当低于30%时,人体皮肤、鼻腔或口腔黏膜的水分会很快被蒸发掉,明显感到皮肤干涩粗糙,洗完脸后,皮肤会感觉很紧绷,甚至脱屑。 建议: 预防皮肤问题,则需要充分补水,适当使用外用护肤品。多吃些雪耳、沙参、玉竹、莲子等有滋阴补燥功效的食材煮的汤水,这也有利于皮肤滋润。
都说胃肠道是个易闹情绪的器官,此话一点不假,而且在秋天“脾气”还特别大。随着气温逐步转凉,病毒性肠炎开始多了起来。每年秋冬季节,肠道病毒都要开始肆虐,让人上吐下泻。 腹泻的发病与气候密切相关,入秋后,天气渐凉,昼夜温差悬殊,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会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酸分泌大量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同时,由于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旺盛,食量增加,使胃及肠道的负担加重,再加上情绪不良、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等因素,这些都易导致腹泻发生。 建议: 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勿食生冷的食物,勿饮用不洁之水,勤洗手。厨具餐具(菜板,刀叉等)用后晾干,用前清洗、消毒。冰箱内放置的食物要更换一个干净的容器放置。必须煮沸后食用,勿食入隔夜剩菜剩饭。保持空气新鲜,切莫因为天气转冷,怕受凉而紧闭门窗,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流通,能够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不仅是胃肠道内暴动不断,鼻子在秋天转季时也特别敏感。一到换季,过敏性鼻炎就会比较容易复发。天气转凉后,很多原本就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症状再一次爆发加重,早上起床后连续打喷嚏、流鼻涕。很多人以为是感冒,随便吃一些感冒药,这样做可能会导致病情日益加重。 建议: 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换季时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平时注意多吃补益肺气的食物,尽量避免出入空气污浊的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善过敏体质和自我保健按摩鼻子穴位。 夏季由于气温高,人们的血管是扩张开的,到了秋天,天气变凉,人体为了保持恒温,体表的毛细血管遇冷会收缩,造成周围的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就会升高。 同时,秋天早晚气温低,血管收缩,到了中午气温升高,血管又扩张,人体一天的血压随着气温变化,忽高忽低。这种血压不断波动的情况很容易诱导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需提前做好秋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 建议: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控制好自己的血压、血糖、血脂,忌暴饮暴食暴怒,一旦出现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尽快就医。
|